「Damsel in Distress」源自於一個講述騎士精神的故事,意在喚起騎士們解救女性於危機之中,畢竟在黑暗時代的環境對年輕女性來說是相當不利的。於是故事裡總是會有一個邪惡的魔法師,一隻噴火的惡龍,又或者是躲在暗處的邪惡士兵,想要陷少女於不義,而身為一名騎士,當然有義務要解救少女於困境之中。
後來小說家發現這樣的橋段非常引人入勝,Damsel於是從充滿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的哥德小說裡走入了大眾流行文化,處處可見「受難少女」的身影—無論是「金剛」裡被抓到摩天大樓的女主角,「頂尖對決」裡被關入水箱表演逃脫魔術的女助手,或是「超級瑪莉」裡被庫柏擄走的桃子公主,以及「名偵探柯南」裡被歹徒綑綁封嘴的毛利蘭—「受難少女」在一般電影、戲劇、卡通中反覆出現的同時,英雄救美早已不再是重點,人們的目光甚至逐漸轉移到受難的情境上。
我從小就喜歡戲劇卡通作品裡的綁架畫面,第一次曉得有「Damsel in Distress」已經是2001年左右的事了,當時突然在「D’s club」網站以及它的Link列表中,發現「Damsel in Distress」的用法,其中還有一個網站乾脆把DID翻譯成日文,用「危机に陷った女たっち」作為網站名稱,網絡實名則以「jpdamsel」作為關鍵字。同一時期還有Gagpara、Mirage,隸孃寫真館、緊縛實驗室等受到DID同好歡迎的網站,則沒有和DID這個關鍵字連結在一起。這些網站的作品通常聚焦在畫面的營造上,更像是影視卡通裡的綁架橋段,搭配著例如偵探、學生、女警、女記者遭遇歹徒綁架的經典設定,衣著通常完好或頂多略微裸露,在情色或壓迫的情節上僅稍有著墨,或著略微帶過。
Damsel in Distress正式被用來作為日本成人影片的片名,則是到了近期的CineMagic之作品,該網站的作品也多半是有繩縛或SM的內容,而DID也成為官網的的正式索引標籤,可以搜尋到相關的影片(即使片名不包含DID)。而在pixiv和DeviantArt這兩大創作網站上,以及號稱全球最豐富的各式性喜好作品網站clips4sale上,DID都是可以搜尋到豐富作品的標籤。BDSM作品中原本就有繩縛、拘束放置等畫面上和Damsel in Distress重合的元素,甚至很多作品就是以DID情境作為主軸,例如大洋圖書、亨利塚本、東園賢的作品,片名並沒有連接到DID這個關鍵字;又如隸孃寫真館、Gagpara這些廣受早期DID同好喜愛的「微情色」作品,也沒有與DID這個關鍵字連結在一起。
再度回到大眾流行文化,2011年的電影”Damsel in Distress”,講述的是女大學生室友在感情與人際關係中的探索,而2024的電影”Damsel(少女鬥惡龍)”則包含DID故事的經典角色,落難少女、惡龍、王子,並以少女自救作為結局—她和惡龍聯手滅了王子全家族。可見在BDSM以外,DID仍是大眾流行文化描述會使用的關鍵字,但「困境」的範圍似乎更加寬廣了,可以是抽象的人際關係,也可以是古老故事的新結局—受困的女性不再等待外部救援,王子也可以是邪惡的推手,女性有從困境中自救的能力。
那麼Damsel悄無聲息地走入了BDSM嗎?2002年我建立了奇摩家族「DID封聲縛體」,家族的成員多半不認為自己的喜好屬於BDSM,實踐時他們更聚焦在情境的營造上,甚至有「捆工」的自我描述,也不乏有彼此輪流捆綁對方的方式。在活動尚未盛行,但DID已在BDSM論壇上成為討論話題的那幾年,我曾分享了一些比較「純」的DID作品來解釋自己的喜好,得到的反應通常是:「為什麼綁的那麼假?」或者「綁起來之後怎麼就沒了?後面才是重點啊?」,讓我開始感覺到不同同好對於DID聚焦重點的差異。開始接觸到這些對DID感興趣的BDSMer,讓我大開眼界,和她們討論幻想以及實踐的推展過程,我的思考範圍也大為拓展,真實感的營造和項目的結合,成為了思索的重點,而我也發現自己相當樂在其中,逐漸從「如何營造美美的畫面」,變成「營造刺激的壓迫」。
DID源自於一個情境,而情境是流動的,同樣的元素,未必能帶來同樣的感受。在上述的相關作品的介紹可知,片名有DID,也不見得有你想要的DID劇情;片名沒有DID,也未必就不會被你收錄在自己認為的DID精選中。關鍵取決於創作者和觀眾的認定,或者是是否知道有DID這樣的稱呼方式。
無論是噴火龍的山洞,陰暗的廢棄倉庫,或滿是道具的調教房,Damsel在各種場合陷入了危機,也散發了各種吸引力:無論你想英雄救美還是落井下石,無論你目光聚焦在她被封住的嘴,受縛的勒痕,還是額頭滑落的汗珠,我都希望她保有各種未知的可能性。最後,願大家都找到自己喜歡的DID片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