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裡談的 D.I.D.是Damsel in Distress的縮寫,中文可以翻譯成「落難少女」或者「陷入危機的少女」,是一段早期常見於神話、童話、文學故事中的情節。在這樣的情節裡通常有「少女」和「危機」兩個明顯的元素,以推動下一個情節,例如王子或騎士前來英雄救美。
當故事情節轉變成實踐情境
D.I.D.是故事中常見的情節,但要如何把情節化為BDSM互動或實踐的情境則是另外一回事。隨著時代推移,D.I.D.情節也從故事裡的一段文字描述,擴展到電影、動漫及電玩遊戲裡的情節設定,這些故事除了仍保有「少女+落難」的情節之外,有著更多元的前因後果,以及各種以受眾為導向的表達重點。例如為了傳達驚悚感,恐怖片裡的綁架情節可能會更強調畫面的真實感,而在情色片中則會著重慾望的描寫。在同一件作品中每個人看到的重點可能很不同,而這些重點往往是營造互動或實踐情境的關鍵元素。
當故事情節轉變成互動項目
愈來愈多同好是透過BDSM活動得知D.I.D.這個詞彙,當D.I.D.情節轉變為活動上的互動,需要更具體的指引,於是有了透過壓制、道具、劇本等技術,以達到未知、無助、恐懼的目標的流程解說。對於初次得知的人來說,不禁會疑惑為什麼D.I.D.活動會以未知、無助、恐懼為目標?這和多數活動強調安全理性知情同意的文化是否互相矛盾?為什麼不同人對於D.I.D.的重點和詮釋如此不同?
為什麼追求落難情境
對於為什麼喜歡看故事或者作品,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,但我想故事中的情境或多或少都提供人們一些「預演」或者「想像」的空間,讓人們暫時從現實情境中的解放。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苦與樂的情境所組成,在故事中歷經苦難千的過程往往也比一帆風順的情節更吸引人。對於BDSMer來說,追求他人眼中的苦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,像禁錮、疼痛和服從這些非同好眼中很可怕的感受,在BDSM的世界裡卻變成了一種享受。這種以苦為樂的互動方式,需要搭配安全理性知情同意的前提,以及一定程度的自我覺察和溝通交流才能成立。
進入落難情境之前
喜歡帶有某些特定情節的故事或者作品,不代表就喜歡將它化為互動或實踐的情境。看完動作片而熱血沸騰的影迷,多數會開始期待看到續集,而不是規劃著自己也來當動作片導演。喜歡主角的風采,可以研究他的穿搭打扮,喜歡武打動作的張力,可以報名武術課程,這些都是屬於個人的決定,由個人付出心力和承擔風險。BDSM的互動或實踐,是雙方要一起營造執行和承擔風險的,當然需要一起討論和溝通彼此對於情節的解讀重點、互動的尺度和界線等。透過事前的核對才能得知雙方的需求和目標是吻合的,也才有進行互動和實踐的必要。
如何營造落難情境
想像要拍一部落難情境片,透過場景和事件的編劇安排,讓落難情節合理地出現、進行和延伸,使得演員們可以更容易入戲。影片裡如果出現高空彈跳,劇組就必須要確保彈跳設施通過安全檢查,並在底部架設安全網;如果有武打鏡頭,那麼演員就要先接受武術訓練,學習如何讓呈現過程逼真而不受傷。演員通常也身兼編劇、導演、道具甚至場務,透過事前的溝通和討論會情節安排更合理,而視情節需要而學習技術和準備道具則會讓張力更上一層樓,讓雙方都更能入戲並安全地享受這個過程。